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澳门太阳集团官网www / 综合新闻
重要国策及艰巨任务
我国决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局限于教育界的一个重大举措,而是带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有远见卓识的历史性决策。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艰巨任务,才可能在它尚未成功的时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考虑中将其列为重要国策,并在多个层次予以高度重视,激励多方面努力发挥作用。
历史必要性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一个根本前提。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方面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国富裕。但是,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
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超前于大国的全面崛起。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虽然不是大国全面崛起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其必要条件。英国、美国及其它世界强国的近代史是这一结论的最佳佐证。
英国大学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对于它领先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度使它以一个人口不多的岛国成为几乎统治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也使它今天仍然超越了许多人口和本土资源比它更为丰富的国家,仍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全世界凡受过现代教育的大众仍念念不忘剑桥大学的牛顿、麦克斯韦,潜意识里对英国有发自内心的尊敬甚至崇拜。
德国十九世纪初开创的研究型大学,为德国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辐射全世界。虽然二十世纪上半叶纳粹主义流行曾经部分抵消了德国大学带来的促进作用,但德国实力雄厚的大学在人才严重流失的情况下,聚集力量促进二战后德国再次崛起。
日本十九世纪建立了多个大学,如1858年的庆应大学、1877年的东京大学、1882年的早稻田大学、1897年的京都大学,这些大学不仅奠定了日本与中国、俄国的竞争中获胜的基础,也为日本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人们常注意到二战后科技人才大量涌向美国大学。其实在这以前美国已经建立、发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美国的崛起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19世纪末,不仅一批老牌大学得到支持、转型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而且一批新的优秀大学得以创建。例如,1876年,银行家霍普金斯资助创办的霍普金斯大学和医院成为美国第一个德国模式的研究型大学,从而大大促进了美国乃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型大学的推广。1890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资助创办了芝加哥大学,不仅做出了诸如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这样的重要科学工作,而且在经济学界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理论,领导世界潮流,使得同一个系有多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891年,铁路大王斯坦福创立了斯坦福大学,不仅在多个学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且是建立现代电子业主要基地硅谷、创立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力量之一。1900年,钢铁大王卡耐基成立了工学院,是国际上计算机科学最为领先的卡耐基大学的前身。这些大学在创建几十年、上百年后力量不断呈现,为美国持续领先世界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一流大学对国家民族的全方位促进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一流大学并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并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文化,遍及世界,影响人类思想,引领社会变迁。
世界一流大学聚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探讨国家发展的目标,提出国家发展的思想,开辟国家发展的道路。大学不仅是理论思考的基地,而且可以直接培训和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人才,使理论转化为现实。
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担负了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一流大学也同时为尖端科技产业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只有首先发现和掌握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才能长期在世界领先。如果没有强大的、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就难以持续长期高速发展,也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领先。
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各国人才的聚集不仅促进该大学所在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且通过留学归国的人才将这些影响带回他们的祖国,进而影响其它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如英国不仅拥有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而且通过积极措施(如设立Rhodes奖学金等)选择性地支持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留学英国,影响多个国家精英的思想形成,进而影响世界格局。美国也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吸引一大批外国优秀学生和潜在领袖人物赴美学习、进修。
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国家的精英人才就会有相当部分是外国的大学培训出来的。其中相当一些人内心可能存在学生心态,不能在心理上具有充足的自信。当坐到同一个谈判桌上,学生遇到老师的时候,在心理上完全平等是很难做到的。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以国际标准可以推动和鞭策我们的大学奋起直追,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国内标准代替世界标准首先是降低了要求,其次是造成对国内荣誉和资源的过度竞争,从而增加不必要的内耗、让国内大学失去国际竞争力。
所有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即所谓软环境)。因此,这些大学都能够持续、稳定地产生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年轻人才,而不是昙花一现。我们认为,上述两点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应该追求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两点,不可能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无论清华,还是北大,虽然有出色的本科生并在某些学科的取得了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但都不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没有一支强大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而且支持世界一流教授队伍的体制及政策尚待完善。我国大学现状尚落后于我国其它方面的发展及其带来的迫切需要。国外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我国建设一流大学以强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应该转而用国内标准来减轻我国大学的压力,而应该直面现实,制订有效的政策和方针,确立必要的策略,奋起直追。综合性大学,应该在多个学科拥有世界级的领袖和领军人物,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特色型大学,应该在某些领域或者方向上领先,而不是求全、求大。哈佛大学拥有十几个学院、几千名教授、数万名学生;而加州理工大学仅有三百名教授和两千名学生。但两校都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应该有不同特色的大学。有些作为综合性大学,全面追赶世界一流;有些则在某些学科领域追赶世界一流。要能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教授、竞争学生,而不能用国内授予的种种荣誉代替国际一流的标准。我国大学要能够做出影响世界的成就,做出对中国和世界有推动的发明。
我国应该奋起直追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们必须大力度全方位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将其作为我国长期高速发展、全面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步骤。一百五十年前,美国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其大学实力远在欧洲列强之后。在随后的一百年里,美国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国力,全力发展其大学体系。五十年前,美国高等教育已经称雄世界,领先于其它资本主义强国。
今天的中国,不是要一天之内赶上今天的美国。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在高等教育上所经历的发展。我们认为,由于当今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及我国海外人才的储备,我国有可能用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走完美国高等教育一百年崛起的历程。
我国的诸多大学,不能只争国内排名,而应该根据其现有优势,建立特色、加强实力,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要激发大学积极向上、通力合作的文化,打破传统习惯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不重国内竞争,而以国际一流为目标,形成一种团结协作、鼓舞人心的氛围。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大学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教授队伍和科学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个别学科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但整体教授队伍的水平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大多数优秀年轻科学家还是选择留在美国的大学任职。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国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助理教授的水平。这个基本格局就决定了美国大学年轻教授的专业起点远高于中国大学的同行。
鉴于我国大学及科研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最快的方法是从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杰出人才,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其研究领域领先、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服务,让他们在国内一流大学全面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同时,我国应该大力吸引学术水平世界领先的最杰出的博士后及助理教授水平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国内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让他们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为了保证真正世界一流人才的引进,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得力政策,为他们创造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的竞争力。应当指出的是,为了保证这些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科研教学育人工作的顺畅展开,我国大学必须改进现行的行政体制甚至制定崭新的行政体制,并配套相应政策。如果没有这些软环境提供保障,就很难发挥出他们所拥有的学识与智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早在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意在于: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我们期望,国家领导人、教育界、科技界人士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梯队和体制的核心开展工作,尽快建成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